同城300快餐不限次数_全国空降网页版,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全国各地空降app下载


2024-09-17 23: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 遥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漳州卷)122.以海为生,月港人的生活习俗

 

 

    1.月港人的“海国”生计

 

明代王世懋指出,漳州人“以舶海为恒产王起宗认为“海国也”,“其民毕力汗邪,不足供数口。岁张艅艎,赴远夷为外市,而诸夷遂如漳窔奥间物云。([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13页月港靠海,当地人自然能够以海为生时人云“闽为岐海而诸邑于海最近者莫若澄,“邑人以海为生活,小艇渔歌,每截流而横绝岛;巨航宝货,羌趁舶而狎贾胡。([明]梁兆阳修,蔡国祯、张燮等纂:《(崇祯)海澄县志卷一舆地·》,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崇祯六年(1633)刻本1992年版329明末海澄人詹海章宴海楼赋“斥卤多而沃腴少,居民因海以为田取给于鱼虾蚌蛤而为利,商贾多逐末以谋生,舟车辐辏而奔驶”由此可见,月港民众有海利之便,了农民,多以做渔民和海商为主

嘉靖龙溪县志“海乡之民多业渔,往往浮家泛宅目有罾艚、网艚畟艚之类,皆为机网,以取鱼海潮上。渔舟西归如乱叶,人多于鱼,利之厚薄可知矣”即月港近海渔民太多,捕鱼获利较小而月港海商的情况不一样。《嘉靖龙溪县志“商人贸迁,多以巨舶行海道所获之利颇厚。时有飓风之险亦冒为之。[明]刘天授修,林魁纂:《嘉靖龙溪县志卷一地理》,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2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影印本,本卷第16页他们为了丰厚的利益,制造巨大海船,惜冒飓风狂浪之险去海外贸易。而造一艘远洋大船成本较高,漳州沿海民众往往集资造船“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清]顾炎武撰,黄珅等校点:《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3091页这是漳州府沿海民众的常见风气。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漳州月港多家海商“造过洋大船,往来暹罗佛郎机诸,通易货物同时,漳州海商与泉州海商还与日本海商贸易往,“倭亦以巨航至”。嘉靖中,“有佛郎机船载货泊浯屿,漳龙溪八九都民及泉之贾人往贸易焉巡海道至,发兵攻夷而贩者不止。其中就有龙溪县八九都海商张维、洪迪珍等24人,集资建造一至两艘远洋大船“接济番船”。不久张维、迪珍24人干脆号称“二十四将”“官兵不能制”。[清]顾炎武撰黄珅等校点:《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29683106页

 

    2.月港海商的海洋知识

 

自唐代以来,漳州沿海商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括潮汐知识、可靠的航海经验和海洋气候经验。

首先看漳州出海商民对潮汐的经验总结。漳州府龙溪县正德八年(1513)的潮汐记录:

漳州府所领六县唯龙溪、漳浦二县近海,故潮汐入焉龙溪县潮由濠门、海沧二夹港入,分为三派一派入柳营江,至北溪止一派入浮宫,至南溪止一派入福河,郡治南,过通津门,至西溪止。……所谓潮汐者,昼潮以朝至故名;夜潮以夕至故名汐。总而言之皆谓之潮也。为消长也各应时而至,如初一、初二昼潮以卯时长午时消,夜潮以辰时长、子时消;至初四初五,则昼潮以辰时长、未时消夜潮以戌时长、丑时消,率两日而移一时。其为大小也,各应候而至,如每月初三日潮大,初十日潮小,十八日潮大,二十五日潮小,率八日而一变。至于每岁,卯酉二月皆大,而酉月为尤大。夫潮候在天地间应时应候,毫发不爽。[明]陈洪谟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七山川·龙溪县》,厦门大学出版社影印明正德八年(1513)刻2012年版443445页

这个记录包含正德八年(1513)龙溪县倒灌入江潮汐的地点、数量,以及每月潮汐的具体时间。这是现有文献中有关龙溪县潮汐的最早记载。

嘉靖龙溪县志对漳州沿海的潮汐进行了进一步总结

候潮之法,以太阴每日所躔天盘子、、酉之位而定其消长。月临于午则为长之极历未及申、酉则极消;消极复长,以至于子又为长之极;自是至卯而消,复至于午而极盛。此其大较也。然月顺天右行,积三十日,始一周每日临子、、、酉四位时有先后故潮因之亦有昼夜、早暮之不同云

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潮至在巳、亥二时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潮至在子、午二时;初六、二十一、潮至在未、丑二时;初、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潮至在申、寅二;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潮至在卯、酉二;十三、十四、十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潮至在辰、戌二时。

右分为六节,应月消长。月行虽有常度,大率朔望前后则行疾,至上下弦则行稍缓月行疾则度嬴而潮盛,月行缓则度缩而潮微水阴气月为阴之母,其相应如此。[明]刘天授修,林魁纂《嘉靖龙溪县志》卷一《地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影印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本卷第22—23页)

《嘉靖龙溪县志》编于嘉靖十四年(1535)距离《(正德)大明漳州府志》编定的正德八年(1513)2O余年。嘉靖十四年龙溪县候潮法总结得比较清晰,主要以太阴天盘四位法为基本理论。

崇祯六年(1633)刻印的《海澄县志》也有记载

(前略)漳人之候潮也,夜则以月昼则以时,于指掌中从日起时,顺数三位长半满,退半尽,以六字操之毫发爽。海上渔者于海啸则知风,海动则知雨潮退则出,潮长则归其方言云“初一、十五潮满正午;初八、廿,满在早晚;初十、廿五,日暮潮平。”又云“月上水翻,流月斜水,半月落水。汐尽,潮则呼曰南流上,汐则呼曰北流落。”……至海外之潮已平,而内溪犹长则气盛而未收。俗所云“港尾水”又云“回流水”是也。??谝猿逼轿?/span>其穿达支流,仍以百里而缓……论曰澄昔故荒薮也。建邑以来,顿称望国。因天因地,存乎其人王气所钟,自觉二仪永奠三辰重朗者焉。观象度形,借斯具;高丘远浦,备加采撷。绮望咸罗试展卷而思长。维照夜殊胜于烛燎成图无假于聚米矣。([]梁兆阳修,蔡国祯张燮等纂(崇祯)海澄县志》卷一《舆地·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崇祯六年(1633)刻本1992年版,330331页)

这说明,至明朝末年,月港人的候潮法更为便利,可以在指掌细数,民间总结更为详尽。至于“驾舟洋?!?/span>,商人们不仅凭风、潮信来判断,也可以参照月亮北斗来夜航。这反映出漳州海商更加丰富的远洋航行经验。

 

    3.航海经验总结

 

漳州海商常年以海为家,航行于海洋之间,“比岁海滨人视越贩为常事”“夫越贩起于富人射利”“舶主土豪……走波涛中”与佛郎机等诸夷及南番诸国交相往来。([]顾炎武撰黄珅等校点《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105页)经过数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探索,漳州航海者对海洋气候、海道航行技巧、沿线诸国风土人情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崇祯)海澄县志》云“至于驾舟洋海,虽凭风力亦视潮信,以定向往?;蚧抟?/span>无月,唯瞻北斗为度。([]梁兆阳修,蔡国祯、张燮等纂(崇祯)海澄县志》卷一《舆地·胜》,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崇祯六年(1633)刻本1992年版331页)

明末漳州府龙溪县人张燮《东西洋考》对海澄海商的航海经难有详细总结:

海门以出,洄沫粘天奔涛接汉,无复崖??裳?/span>村落可志,驿程可计也。长年三老鼔枻扬帆,截流横波独恃指南针为导引?;虻ビ?/span>,或指两间,凭其所向,荡舟以行。如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一昼夜风利所至为十更。约行几更,可到某处。又沉绳水底,打量某处水深浅几托(方言谓长如两手分开者为一托)赖此暗中摸索,可周知某洋岛所在,某处礁险宜防。或风涛所遭,容多易位;至风静涛落,驾转犹故循习既久,如走平原,盖目中有成算也[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170页

张燮的东西洋考可以说是明末海外贸易的“月港通商指南”。他明确指出,远洋航行主要依靠指南针,已经发展出单针与双针导航,并以“更”作为航程计算单位,“托”为海洋水文测量单位。这样,月港的海商就能比较充分地掌握以月港为中心17世纪西太平洋贸易航路信息,掌握了远洋航行导航工具程及其计算方法、定位方法等。当然,因为东西洋考是张燮当时应海澄县令陶鎔漳州府督饷馆别驾王起宗之邀而,属于半官方身份,能够充分搜集到各种信息。“间采于邸报所抄传,与故老所诵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资,多是一手资,比较真实可靠。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有对漳州海商航海经验的记载

(漳州)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其出有时,其归有候广洋巨浸,船一开帆,四望唯天水相粘无畔岸,而海人习知海道率用指南针(即罗经)为其导向。相传有航海针经》,针或单用或指两辰间。以前知某洋岛所在约更时当行水路几许,打量水深浅几托(方言“几仞”为“几托”),海中岛屿作何状,某洋礁险宜慎或风云气候不常,以何法趋避异时海贩船十损二三,及循习于常所往来舟无恙若安澜焉。盖海滨民射利精如此。[]顾炎武撰,黄珅等校点《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091页

顾炎武所载内容指出,漳州海商熟悉海洋其航海能够“出有时”而“归有候”。航海之人熟悉前往各洋的海道。他们航海技巧娴熟,有罗盘、指南针指引其前进方向。尤其是他们总结航海经验制作了《航海针经》,罗盘、指南针可以是单针或两辰针,在到达某个蕃国海港之前就能够知道其方向,知道航程大约是几更,当地水文情况如何周围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岛屿或洋礁险,或遇到恶劣气候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化解等即如《顺风相送》《渡海方程》等。

关于《航海针经》,这里再稍作补充。航海针经,或简称为《针经》,或类似于近年发现的《针路簿》或《更路簿》,应相当于现在的航海日志,是航海人多年航路的记载和经验总结。张燮指“舶人旧有航?!墩刖?/span>,皆俚俗未易辨说余为稍译而文之。其有故实可书者为铺饰之。渠原载针路,每国各自为障子,胜破碎且参错不相联,余为镕成一片。沿途直叙,中有迂路入某港者,则书从此分途轧入某国其后又从正路提头直叙向前,其再值迂路亦如之。]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之《凡例》,中华书局1981年版20页张燮这段话是《东西洋考。凡例》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说明航海针经一般每艘船都有,记载不同,不同地域商人的俚俗用语也各异很大一部分只是记载去某个南洋蕃国的航线。张燮把同一条航线可以到达的国家或港口串联起来,有张燮《东西洋考》第九卷《舟师考》。就此而言,张燮可以说是明末中国远洋航路经验总结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