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300快餐不限次数_全国空降网页版,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全国各地空降app下载


2025-02-27 22: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覃寿伟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漳州卷)132.漳州人下南洋

 

 

因面临大海,唐代东南诸地海上交通发达“闽中者,左溟,右百越,岭外峭峻风俗剽悍。唐长安三年(703),“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前指闽、,七泽十薮三江五,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旦永日。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闽人生产生活习惯如唐中叶的刘禹锡所说“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寨、家桴筏者。[唐]刘禹锡撰,《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刘禹锡》,中华书局1990年,34页表明唐代闽地海洋资源丰富,民众以船为家,以海为,海洋造船有相当发展。此外,地临海洋,洋商也有前来经商,漳州即有云“唐嗣圣(684),胡经此[明]何乔远编撰:《闽书卷二十八方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85页

漳州诏安“土瘠民劳,俗厌浮丽,商船浮海酿利,著姓耻于服贾,“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外国传四·吕宋传)《槟榔屿志略》:“王和名宦也;李道熙邱忠波,货殖也;李灼、魏望曾艺术,“海澄人李道熙客居槟榔屿久,以货殖起家积产十数万,捐创海澄五贯学社,所居门榜曰‘李氏家塾’。[清]力钧:《槟榔屿志略·流寓志·传略》,载陈可翼主编:《清代御医力钧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176页

宋元时期,漳州往南洋的路线主要是从漳州港口出发,经海南岛交趾国、占城国真腊国、蒲甘国罗斛国。如航线上的交趾国“东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蛮北抵钦州,“舟行十余程抵占城国。占城国“东海路通广州西接云南,南至真腊北抵交趾,通邕州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余程,此国南行“五七日程至真腊国”。真腊国“自泉州舟行顺风月余日可到……唐武德中始通中国。国朝宣和二年,遣使入贡。其国南接三佛齐属国之加罗希。([宋]赵汝适原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卷上志国,中华书局1996年版,119页

许孚远疏通海禁疏》:“臣又访得是中同安、海澄、龙溪、漳浦、诏安等处奸徒,每年于四五月间告给文引驾驶乌船,往福宁卸载北港捕鱼及贩鸡笼、淡水者,往往私装铅硝等货,潜去倭国。徂

秋及冬,或来春方回亦有借言潮、、广高等处买粮食,径从大洋入倭。无贩番之名,有通倭之实”。

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桂萼在其福建图叙中说道“而海物互市,妖孽互市,妖孽荐兴,则漳浦、龙溪之民居多[明]桂萼:《福建图叙》,载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1865页

1571年漳州与马尼拉之间的帆船贸易开始后的30年里,大约有630艘帆船从月港出航到马尼拉,每艘船载运的人数约300人也就是说,在这30年里,大约有20万人次随贸易帆船到达吕宋。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在下一次季风期即返航中,也有不少人留了下来?!?/span>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是时漳、泉民贩吕宋者,或折阅破产。及犯压冬禁,不得归,流寓夷土,筑庐,操庸贾杂作为生活。或娶妇长子孙者有之,人口以数万计[清]顾炎武撰,黄坤等校点:《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3094页

明末清初,从中国来到吕宋进行贸易的Sangley人多来自漳州府人数多、影响大故而在一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编的汉西字汇,“漳”这个字头下有如下(见图)的卡斯蒂利亚语(即西班牙语的核心方言)释文,日本琉球大学石崎博正教授将此句翻译为叫漳州的城是马尼拉的Sangley的地方。周振鹤:《晚明时期中国漳泉地区对吕宋的移民》,《南国学术2016年第3期

18世纪到槟城的漳州人不少如海澄县石氏、谢氏族人往南洋谋生最多的地方是槟城,“有110人葬在槟城傅衣凌:《厦门海沧石塘?谢氏家乘?有关华侨史料,《华侨问题资料1981年第1期);槟城早期的五大姓氏、、林和陈的族人均来自漳州府的海澄县。

清代海澄三都约有108个村社其中新江(即新垵)、石塘、霞阳和鳌冠4个村社是槟城福建人主要的来源地槟城的乔治市和南郊的部分地方,是槟城的“小三都”。海澄来到槟城的四姓族人,与闽南的陈氏,形成了该地著名的“五大姓”,分属五大姓公,即谢(世德堂)(龙山堂)、(植德)、(九牧堂)、(颍川堂),都是槟城福建人的大姓。其中邱氏在19世纪末已有近千人在槟城。人口众多的海澄五大姓在清代中期之后,主导了槟城的闽帮社会经济闽南话是主流语言

雍正五年(1727),闽浙总督高其倬奏道“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皆私载二三百人。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至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银八两或十余两载往彼地,即行留住此等人大约闽省居十之六七,粤省与江浙等省居十之三。[清]清世宗胤禛批,允禄、鄂尔泰等编:《朱批谕旨46册,上海点石斋1887年版27页这些出洋的福建人中大都是来自闽南地区。

乾隆时期漳州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即今角美的白石村)前往南洋的人不少,如该村莆山林氏家族族谱载,从嘉靖(15221566)年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世林和待,津子,讳敦笃,生康熙十年(1671)卒乾隆七年,娶魏氏又娶海外蒋氏。公葬(本乡)望军山子三;其村的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咬留吧三宝垄、马辰、井里汶、亚老、淡目、安汶、加锡、北加浪、吕宋猫面、伊晃、鹿赖、柬埔寨、暹罗、六昆、安南;其中明代以来到清代1774年前,死后葬在国外的有202,其移民国外的地点,主要为咬留巴(即巴达维亚)。

漳州人下南洋,多是以宗族为主相互关照和扶助如在1873年荷属印尼吧城公堂档案中,有涉及处理漳州人陈光颜遗产案件其涉及多人都是同一乡里来吧城的。陈光颜之子陈金标,时年21“晚常闻母言,家父陈光颜旋吧时,晚尚在怀胎,父到吧未几遂亡今晚已长成,在唐经受室,故来吧欲领先父之遗业。”公堂在吊讯相关人员中陈豹时年52岁,住牛郎沙里自称晚敝社吴庄,与陈光颜同社自和1849年来吧,任理陈光颜之父陈森之茄实事,但彼时光颜已回唐。及后陈森身故,挂些人寄息通知并使光颜来吧。至和1852年搭陈天列之船到吧,晚方与相识。住西湾与陈光觉同居,后染病数月不幸身故。及和1860年,晚回唐时陈光颜之妻白氏携其二子金榜、金标来晚家中,探问在吧伊夫光颜之遗业,由是与晚往来伊堂叔陈这、陈柳陈音等,俱指明金榜、金标系光颜亲生之二子,晚因是深知其详。”及吊讯陈严时亦说晚敝社吴庄,与陈光颜邻居……晚自和1860年来彼时金榜才八九岁,金标七八岁。至和1871年,晚回唐犹认二子面貌与幼时无差,并皆有妇”公堂会议判定“陈金榜、金标果系陈光颜之子。(包乐史、聂德宁、吴凤斌校注:《公案簿第十二辑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557559页从此案中可知,清代漳州人前往南洋谋,多是追随同族同乡结伴而去

南洋开发和宗族的资助也是漳州人前往谋生的主要原因。20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人大批移民到东南亚各地的重要时期新加坡是东南亚贸易航线的枢纽,是国内移民南洋的目的地之一每年从中国抵新加坡之移民或搭客在15万至20万人。漳州华侨林秉祥于1904年在新加坡创办和丰公司属下有和丰轮船有限公,拥有远洋巨轮多艘,航行北婆、印尼菲律、马来亚以及中国汕头厦门与香港等各大口岸,可以说是东南亚航运业之巨头之一包括漳州在内的闽南人大量涌到东南亚,和丰轮船公司具有主要作用。民国时期,“福龙茂”(福建龙溪浒茂的简称)估俚间,成为浒茂人民的“口禅语”当时,凡是龙溪浒茂洲的乡要出洋到石叻埠(新加坡)的,只要在厦门登上丰字号轮船,就可一概免费他们到了石叻埠,即住上“福龙茂”估俚间,住宿伙食亦一概免费,直至找到工作为止。“福龙茂”对乡亲出洋谋生帮助甚大,至今周边乡邻的受益之民众多念此情

民国时期,闽南社会动乱,不少漳州人前往南洋谋生,其中荷属印尼最受青睐漳州移民落脚最多的地方是爪哇岛的雅加达、三宝垄、泗水万隆,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巴东和棉兰等地及西里伯斯岛的望加锡等地。1924年泗水漳属同乡会成,有会1000多人。例如芗城区西洋坪吴氏族谱追远堂记载该族十九世旺水,子其家其标等,女雅霜玉霜,在印尼泗水;二十世其忠与妻陈玉汉及四男住在泗水。三宝垄的漳籍华人主要有龙溪陈姓、林姓及海澄县的郭姓、郑姓。浮宫山美村清美社的郑氏家族十七世三房之石埕派原裕旅居三宝垄十八世文勋及其子辉、媳王彩娘等居三宝垄。

巨港也是漳人前往南洋的重要落脚和居住地,如角美的东美村南园社,林氏家族族谱记载,长二房之十七世玉田居巨港九世源隆、源珍等居巨港二十世两成与二十一世景国、维国、衡国居巨港,二十一世维钦、培元等居住巨港;长三房的二十世加定、加全,子志森、志松、志柏等二十一世志交居巨港。泥镇安山村康氏多人如康建基、康松根、康忠信、康忠顺等居住巨港。

马来半岛,因为地处海峡,19世纪以来英国殖民者积极开,招揽民人开发,因而也是漳州人聚集之地到了民国时期,大批漳属民众来此谋生,如东山的陈城陈氏十七世十九世和二十一世都有人居住马来亚岐下村。角美紫泥的溪霞连厝族谱记有十九世的城壁、文壁、英壁、东壁以及锦书锦标锦忠等人到马来亚定居。诏安甲洲陈氏族谱记载,楼雅尊亲堂二十六世陈石、陈文苑等到马来亚;二十七世陈赛木、陈赛荣等迁马来亚诏安沈氏是当地大姓,其族亲前往马来半岛人数众多,如南斋祖庄前派开基岭后村,二十世金龙、金虎、金狮、金昆等六兄弟居马来亚;庄前派碧峰系二十八世的水生、玉生玉发等五兄弟居马来亚。平和县林氏族谱载,晋安派宗泰公后裔十五世崎岭乡新南村林水连、十六世林三瑞、林永成民国时期迁马来亚。

同属马来半岛的新加坡,其经济发展迅速,民国时期不少漳州人也辗转来此。如诏安人许木泰于1929年来星洲谋生;东山的前何乡迁居新加坡的有何、、王等姓,民国期间迁徙共有200多人;宅山村朱氏志谱载,该姓氏移居新加坡共有百来人。云霄陈埭的陈氏族谱亦有记载云大山祖派东四落厝四十一世火、四十三世宝顺及子文市居新加坡。因新加坡发展稳定,不少漳州人从其他殖民地移民到该处,如沙捞越古晋的海澄人李振殿,1912年到新加坡开设长成栈,重点在该地发展事业;原居荷印殖民地的海澄人陈焕,把百货业务扩展到新加坡,开展旅馆、土产、商行、汽车行等生意,并在该地定居。

沙捞越的漳属民众亦不少诏安南诏东城沈氏族谱记载,城祖派南峰二房,二十八世刮仔,其子、兄弟全家徙居沙捞越;诏安许氏中有许水成许景山、许瑞光等50多人前往沙捞越国时期,诏安人开始从椰园迁居双溪昔加玛小支流附近向原地主租地盖屋和猪寮,形成独特的单一诏安人的新昔加玛另外,诏安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来到古晋在古晋和各城镇担任教员,殖民时代古晋的诏安籍教习数量众多久负盛名。

南洋的汇兑民信业和国内原乡关系比较密切,如民国时期漳州云霄陈埭岱北村龟山房人陈燕奕,1916年到新加坡1919年开始作为水客来往于新加坡和家乡之间,贩卖土产和洋货1923年在新加坡创办和源信局,并在家乡办和安信局。民信事业是沟通南洋和家乡的纽带,陈燕奕的长子作客,来往于两地带回批信和番客,并将家乡土特产和新客带到南洋去信局除经营汇兑业务并代理回国船票业务外,还经营中西药

从漳州人在南洋分布来看,印尼的漳州籍华侨主要分布在爪哇岛的吧城万隆、泗水、三宝垄日惹,以及苏门答腊岛的棉巨港,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马来半岛的漳籍华侨主要分布在槟城、马六甲、雪兰莪、巴生、麻坡笨珍、吉兰丹、新山、文律等,以及沙捞越的古晋诗巫、拉叻和美里。诗巫一带是漳属海澄人聚居地,古晋等则是诏安人的聚居地方在菲律宾,州华侨主要聚集在马尼拉和郊区。缅甸的漳籍华侨主要分布在仰光等地在泰国的漳籍华侨分布在曼谷、也拉府普吉、董里以及北大年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