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300快餐不限次数_全国空降网页版,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全国各地空降app下载


2021-05-13 15: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昌长

 

不尽哀思悼先生

杨昌长

 

陈发松.jpg

陈发松

 

庚子岁腊月初六,惊悉德高望重的陈发松先生谢世,一时不能自已,禁不住流下热泪……

与先生交往,30多年矣。加之青少年时神交,更达半个世纪。先生长我20多岁,我们是忘年交啊。

1934年,陈发松生于福安县范坑村。先生一生,沒有上过一天学校,只在上世纪50年代初,蹭过几次扫盲课。斗大字不识几箩的他,凭着一股牛劲刻苦自学,后来居然成为我省“高玉宝式”的农民作家。

陈先生第一次创作的山歌是《十把锄头歌》,开头四句是“一把锄头新又新,锄头嘴下出黄金;春头多流一把汗,秋后就有好收成。”很受工农群众的欢迎。先生第一次编写山歌小戏是《阿五伯学文化》,题材来自于自己的身世,将穷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情境,演绎得惟妙惟肖。此后,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让“三年难听锣鼓响,四年不见戏上台”的穷山村,成为莺歌燕舞的地方。

1964年,陈发松先生创作的小品《矮南特》(早熟水稻品种)、《护仓》等在福安专区农村业余剧团汇演中一举夺得3顶桂冠。翌年,他晋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并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周扬副部长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还举例表扬了范坑农民俱乐部,并在会后召见了他,鼓励他“用拿锄头的手拿起笔杆子,保卫印把子”。为此,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还报道了先生和该村农民俱乐部的事迹。

陈发松2.jpg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同城300快餐不限次数